3岁儿童学什么软件好
唤醒0-3岁宝贝内在驱动力 哇盒子家庭早教月龄盒,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教育一读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随着我国家长对早教接受程度的不断加深,近10年来,儿童早教在我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一线城市到全面覆盖,从中产专属到平民化,从只有线下早教到线上早教(家庭早教)的演变,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新冠疫情的反复影响无疑加速了这一进程。
然而,当早教回归家庭,如何科学系统地在家早教就成了新生代父母们头疼的问题。仅仅做亲子互动是不能满足孩子的早期启蒙需求的,到底要教孩子什么,用什么方法教孩子,都是摆在家长面前的重要课题。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想要点燃这把火,需要一种力量,而这种力量,就是内在驱动力。它可以给孩子提供源源不断的“元能力”,是能够让孩子自我鞭策的底部能力。内在驱动力强的孩子,会更加的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并能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遇到困难和挫败的时候,也不会轻易放弃。
0-3岁是宝宝大脑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宝宝构建自我、唤醒内在驱动力的关键时期。那么到底怎么做才能唤醒孩子的内在驱动力?经过百年验证、真正懂孩子成长规律的蒙台梭利教育理论指出,要想唤醒孩子的内在驱动力,首先要给他们一个有准备的成长环境和玩教具,再有就是要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机会,让他们自发选择想做的工作(游戏)。
作为一家有着20年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沉淀的教育企业,伊顿善育集团深知家庭早教对于0-3岁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为了帮助家长们在家搭建出能唤醒孩子内在驱动力的环境,伊顿善育独家打造了“哇盒子”蒙氏家庭早教月龄盒。根据每个月龄宝宝在感官经验、动作发展、语言沟通、认知实践、社交情感五大领域的发展里程碑,精准匹配宝宝月龄,为孩子提供符合当月月龄发展的蒙氏被动玩具。
这些被动玩教具凭借自然精巧的设计而非声光电等强烈刺激吸引宝宝兴趣,可以满足孩子的探索需求,唤醒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在玩玩具的过程中,还可以发展孩子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感知的能力。
哇盒子每个月龄盒中配备的玩具数量是4-6个,不仅能满足宝宝每个月的探索和能力激发需求,还给了孩子选择的机会,既能让孩子意识到他有选择的自由,又不会因为选择太多影响宝宝的专注力培养。
除此以外,结合孩子的认知水平,哇盒子还在产品设计中巧妙融入了蒙氏数学、英文启蒙、逻辑思维启发等益智元素,支持孩子探索更多玩法,有效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和创造力。
作为获得AMA亚洲蒙台梭利学会专业认证的蒙氏家庭早教产品,哇盒子不仅是一套玩教具,而是集合了“课程+适龄玩教具+绘本+家长指导手册”的360°全方位家庭早教服务。家长仅需下载一个哇盒子APP,就可以获得丰富的配套早教课程,涵盖蒙氏育儿、运动、语言、音乐、美术五类主题,每节时长2-3分钟,由专业老师真人讲解示范,简单易学,实操方便,帮助家长掌握科学养育的方法,及早发现宝宝的天赋特长,因材施教,引导孩子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目前,哇盒子“Wonder Garden旗舰店”已经入驻天猫、抖音及小红书平台,店铺内不仅有各月龄的家庭早教盒,还有性价比超高的“体验盒”供宝爸宝妈尝鲜体验。期待这份专门为0-3岁家庭早教而生的蒙氏被动玩具,能够赋能更多中国家庭智慧养娃,让科学育儿进万家。
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承不承认,现代的孩子已经生活在电子产品的天下了:手机、平板、电脑已然是学习和生活的必需品。
无怪乎编程越来越重要,少儿编程课越来越火,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编程。
教育部公布《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3172号(教育类297号)提案答复的函》,对提案中建议的“推动编程教育纳入我国基础教学体系”进行答复,称将把包括编程教育在内信息技术内容纳入到中小学相关课程。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翁恺认为,通过接触编程知识,可以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很多家长逐渐从讨论“孩子到底要不要学习编程”过渡到了“孩子该如何学习编程?”
很多普通的妈妈跟我一样,对如何“给孩子规划编程学习”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但我做不到盲目跟风给孩子随便报个班学习,总要自己大体了解课程的内容,懂得孩子什么年龄应该怎么学,然后再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程。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位博主“清华妈妈学习经”,她是个具有20年编程经验的工科妈妈,她在一则视频中侧重分享过儿童学习编程的4个阶段,算是对多数孩子来说比较科学的编程学习规划。
5岁前:玩走迷宫/拼图/下棋这些游戏进行启蒙思维。
5岁后:可以选一些编程App学习编程思维、算法思维。
6岁后:学习图形化编程(Scratch)语言。
7岁后:学习Python编程语言,是很多硕士博士都在用的编程语言
编程是一项对逻辑思维要求比较高的课程,所以,我们可以在孩子5岁前着重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玩拼图、数独等都可以提升逻辑思维的能力。
5岁后的孩子,可以选择上一个编程课。
问题来了,面对市场上众多的编程机构,家长可谓是看的眼花缭乱。
怎么选择一个好的编程课呢?毕竟孩子的时间不能浪费,我们的荷包也不能浪费。
01、不要选录播课
儿童学习编程,跟成人学习不一样,不是去背一串串枯燥的代码,而是通过编程,去享受探索、创造、调试事物的乐趣,学习的是编程思维。
编程思维就是:学习如何把大问题分解成许多小问题,寻找规律,一步步制定计划,打破常规的思维。
所以,需要老师一步步带领孩子学习,如果这个机构只提供线上录播课,没有后续的教师直播/线下班级授课的过程,那么一定不要选择。
02、选基础入门的课程
学习编程是一个庞大的过程,但是对于少儿编程来说,学好编程语言本身也可以做出一些好玩的程序。一上来就学需要强逻辑推理的课程,很容易打击到孩子的信心。
所以,最好从最基础的Python开始学习。
03、选有优秀师资的课程
选择有丰富的授课经验、懂得儿童心理、能与孩子愉快沟通的老师非常重要。
可以看机构的宣传、老师的任职年限,也可以与老师亲自沟通观察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沟通能力。
如果给孩子选择编程课,就要让孩子坚持下来,一步步扎实地编写好每行代码。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运行起程序来的那一刻,他会非常地开心,也会感谢父母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
目前,互联网越来越发达,未成年人无论是在生活中或者是学习中无可避免地要接触到网络,对他们来说,一些社交类或者学习类App使用频次尤其高。但未成年人在使用这两类App时,却很难保障安全性,因网络社交导致未成年人被骗事件时有发生,学习类App内又充斥着一些不适合未成年人的内容。社交和学习类App存在的问题和根源是什么?如何进一步规范社交和学习类App的内容?如何进一步引导孩子正确使用这些软件?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社交类APP安全难保障
六年级孩子给App“上锁”
二年级孩子偷听鬼故事
最近,市民艾女士很是为女儿操心。她正在上小学六年级的女儿使用社交App已经有3年多时间了,平时主要是用来和同学沟通,偶尔玩玩小游戏和看看视频。她也会定期看看女儿关注的内容,主要想了解女儿有没有发生什么她不知道的事情,或者有没有关注一些不适合她这个年龄段的内容和视频,及时介入引导。可最近,她再想看女儿手机时,发现社交App打不开了,女儿给这个App上了“锁”,需要输入密码才行,她尝试输入了几个女儿常用的密码,比如生日、电话号码后几位……都不是。最终,她没能打开社交App。“说实话,我挺震惊的,因为我都不知道这个社交App居然能上‘锁’,还有这种功能。”这种状况让艾女士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因为如果直接询问女儿,那女儿肯定会说她侵犯隐私,可不问女儿,她又担心没办法了解到女儿真实的情况。
市民刘先生也有相同的烦恼,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刚刚拥有了自己的社交App账号。当初,儿子使用社交App主要是为了和亲友语音聊天、发视频,“孩子的姥姥在外地,新冠疫情期间不能总见面,语音和视频联系比较方便。而且他妈妈工作忙,平时回家晚,孩子也总想和妈妈视频聊天。”可是,事情的发展却出乎刘先生的意料,孩子迅速有了自己的朋友圈。他加了小区里很多孩子为好友,甚至去游乐场还加了几个小朋友和他们的父母为好友。他经常拉聊天群组,起的群名也奇奇怪怪。最近,他发现孩子用毛巾被蒙着头不知道在干什么,掀开毛巾被才发现,孩子竟然在社交软件上听鬼故事,“他不知道关注了一个什么号,里面讲的鬼故事有大量血腥、暴力和封建迷信内容。”接下来的几天,孩子每晚都睡不好,夜里会突然大喊大叫,好像在做噩梦。刘先生很担心,随着孩子越来越熟练地使用社交App,肯定会接触到一些不良信息,这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
记者调查发现,虽然一些社交App明确标注了该应用的注册信息中建议18岁以上年龄可以下载,可是注册社交App并没有身份认证设置,只需输入手机号即可,即使有认证系统也形同虚设,年龄性别等可以随意设定。自相矛盾的是有的社交App明明是18岁以上才能使用,但却可以设置“青少年模式”。
对社交App的青少年模式,大多数家长表示视频App打开时会提示是否要开启青少年模式,并不知道社交App也有这种功能。有的家长即便了解社交App的青少年模式,也很少使用,主要是青少年模式下的内容单调、功能少,孩子不愿意用,总闹着要关闭青少年模式。即使家长开启了青少年模式,网上也有不少破解教程。
利用社交软件犯案
未成年人权益被侵害
近年来,利用社交App对未成年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案件频发。
近期,红桥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团伙诈骗案件,这起案件中的6名被告盯上了未成年人群体。他们设下陷阱,并屡屡得手。截至案发,涉案金额将近20万元。这个团伙就是利用社交App行骗。
现在大部分网络游戏都设置了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孩子们在社交或者视频类App上看游戏视频,诈骗团伙成员就在下面留言说可解除防沉迷系统,并留下社交账号。孩子们加了社交账号,诈骗团伙成员就以支付报酬可解除游戏防沉迷系统为由,一步步索要孩子家长的个人信息和银行账号密码,骗走钱后,立马拉黑,再也联系不上。
法官表示,以未成年人为对象实施电信网络诈骗,不仅是对财产权益的侵犯,还是对未成年人心理上的伤害。提示网络平台对于涉及解除防沉迷系统的敏感字词应予以必要的风险警示,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在2021年的“护苗”专项行动中,天津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依法对百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作出罚款的行政处罚,责令删除有害内容。经查,该公司运营相关微信公众号,向互联网用户提供网络儿童动漫产品并收取广告、小程序等推介费用,其中提供的4部动漫作品含有宣扬淫秽色情的违禁内容。
学习类APP充斥大量广告
今年7月,有消费者反映,小天才T1儿童平板电脑能在应用商店搜索下载许多含有血腥、暴力、犯罪的游戏及广告。这些游戏存在多处共同点:全部使用外文;不限制游戏时长;游戏无需注册就能玩;游戏失败后,通过观看广告恢复继续玩。观看的广告同样存在大量的血腥暴力内容。而消费者在国家新闻出版署游戏审批系统中,小天才平板应用商店中很多游戏都查询不到。
之后,京津冀三地消协联合约谈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小天才公司对应用商店不合规应用程序全部下架,并优化平台内容信息审核和安全管理制度,家长端App增加“远程安装”功能,必备的工具类应用只能通过家长端App授权安装,平板端只能安装学习类应用。
其实,类似小天才平板电脑上出现的问题在其他学习类App中也存在。记者近日下载了多款学习类App,发现弹窗广告、诱导消费情况和娱乐性过强的问题比较突出。
“好端端一个学习软件,学不了什么知识,不是让看广告,就是让花钱买会员。广告要和学习有关也行,都是玩,孩子更无心学习了。”初三学生的家长杨女士吐槽。她说的是一款适合人群为年龄“4+”的学习类App,里面有各个学科的试题。但在进入试题页面后,下方长时间有电商平台的运动品牌成年人衣服广告。每答错两道题,如果还想继续做题,就要看规定时间的视频广告,有游戏广告、动态壁纸广告、照片编辑神器等。
另外一款地理知识App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要想看名师讲解视频,就要先看广告,有游戏广告、翻译App广告等,想进一步解锁视频,则需要花钱购买不同级别的会员。
在一款自习室类App内,娱乐功能成了“主打”。自习区按照不同学段分布,可以设计自己的形象、上留言墙。记者在留言墙上看到,其中有孩子说自己丑要喝百草枯自杀的帖子,还有交友恋爱帖。自习室还有活动区和睡眠区,活动区里甚至有酒吧等未成年人禁入的虚拟场所。自习室要花钱购买钻石获得自习券,才能有进入自习室学习的资格。“这哪是学习App,孩子们根本是用来玩的。”家长李先生说。
还有一些学习类App则是打着“0元”上课的幌子,真点击进去,才发现是在推销各类课程,“0元”只能看一节试听课。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他本来花几千元给6岁的儿子购买了一款学习类App的会员,获得了全部课程的解锁权。但这还不算完,App内弹出广告说“0元”可获得课程包,点击领取后,就接到课程老师加微信的请求,被拉进一个群里,让孩子们在里面每天打卡学习。7天后,老师开始不断推销新课程。市民林女士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她在一款英语学习App上花费2000多元解锁了全部课程。可最近女儿在学习时看到下方有公主故事的图片,点击进去发现是另外一套与公主有关的视频课程,除了第一课可以免费学习之外,剩下全要花钱购买,“我女儿觉得好玩,非让我再花钱买。这些学习类软件,你花再多钱都没有用,一环套着一环的推销课程,过一段时间就增加课程内容,你总要买买买。”
业内人士表示,弹窗广告就是信息流广告,是App变现方法之一,一般按照下载量或者点击量来赚钱。而教育机构的学习类App变现主要还是以卖课为主。但作为给孩子使用的学习类App,还是应该在弹窗广告和卖课广告的内容、时长和频次上进行把控,不能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学生家长
远离网络不可能
希望净化App内容
采访中,九成以上的家长都认为,网络时代,让孩子完全远离社交和学习类App几乎是不可能的。上网课、老师批改作业、和同学联系、娱乐解压……App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真的让未成年人“完美”地隔离于网络之外,孩子不仅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会被其他孩子孤立,还可能造成自卑和逆反心理。因此,家长们希望有关部门能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让社交和学习类App的内容可以更适合未成年人使用。
对此,我市的相关部门也一直在努力。今年7月份,我市启动了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2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专项行动聚焦短视频直播平台、社交平台、学习类App、网络游戏、电商平台、儿童智能设备等重点环节领域,集中整治传播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和不良信息、侵犯未成年人隐私、诱导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引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等突出问题。市委网信办依托网络综合治理协调联动机制,联合民政、教育、共青团、妇联、扫黄打非、出版、公安、通管、市场监管、文化执法等部门,集中清理一批有害信息,处置一批违法违规网站、账号,查办曝光一批典型案例,切实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市、区两级网信部门持续督导属地网站平台认真落实《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关于进一步压实网站平台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的意见》,健全信息发布审核、版面页面生态管理、实时巡查、应急处置等制度,完善青少年模式,巩固提升治理成效。
天津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推出举报专区,围绕属地网站平台存在的十个方面问题,加强举报受理处置。这十项问题分别为:侵犯未成年人个人隐私问题,对未成年人人身攻击、侮辱谩骂等网络侵权,对未成年人造成不良导向的污言秽语、粗口黑话相关信息;让未成年人做出不雅姿势、性暗示动作吸引流量,诱导未成年人做危险动作等行为的相关信息;网站平台以未成年人为形象创作传播的色情小说、漫画内容;利用网络公开平台,对未成年人进行性引诱、教唆未成年人拍摄裸露视频图片、实施网络猥亵;散布虚假信息、虚构离奇故事和低俗剧情进行炒作引流、恶意营销,传播炫富拜金、奢靡享乐、扭曲审美等错误价值导向信息;学习类App和版块存在色情低俗及其他导向不良内容;电商平台商品信息以及评论区、问答区等互动环节展示涉未成年人低俗、血腥等内容;专门供未成年人使用的智能设备存在违法不良信息;网络视频平台制作、传播散布暴力血腥、教唆犯罪相关违法内容;网站平台弹窗、边栏、悬浮窗等板块推送血腥低俗广告等不良内容。
教育专家
家长、学校和社会
要形成合力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立平认为,社交和学习类App满足了青少年学习、社交、娱乐和消费的需求,因此在青少年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盲目禁止或放任学生使用App既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一方面,家长需要多投入一些时间,陪伴孩子、多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以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和休闲理念教育孩子,对孩子使用App的情况要及时掌握、合理引导,防止其中的不良信息对孩子思想的侵蚀,保障孩子的信息和数据安全,防止个人隐私泄露。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不沉溺网络游戏,自觉抵制封建迷信、不合理消费等App带来的诱惑。
另一方面,社会要从维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角度,对社交和学习类App进行详细分类审查,严格准入制度。网络信息管理和公安部门要定期排查监督面向学生的App,坚决封杀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广告等内容及链接,涉嫌违法违规的要及时查处。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审查备案制度,按照“凡进必审”原则,建立对学习类App的双审查制度,由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逐级审查,同时要采用多种方式提醒家长慎重安装使用面向中小学生的学习类App。
此外,作为青少年教育主阵地的学校,要重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积极推荐健康、活泼、内容丰富的社交和学习类App,如国家智慧教育服务平台等。同时应有专人负责,加强日常监管,确保进入校园的学习类App内容在思想性、科学性和适宜性等方面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的要求。合理选用学习类App,严格控制数量,防止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坚决杜绝低俗炒作、政治有害、诱导消费和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学习类App进入校园。
法学专家
完善立法强化监管
社交和学习类App
天津大学法学院刘海安教授认为,应当从完善立法和强化监管两方面规制涉及未成年人的社交和学习类App。
第一,要完善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和学习类App准入法律制度。对于娱乐型、交友型的学习类App,应当禁止未成年人注册,对于纯学习类App可以允许未成年人注册使用。
第二,要求App平台提供用密码操控的青少年模式,以应对未成年人仅通过关闭并重启软件就可回避该模式的情况。同时严厉打击青少年模式的破解行为。
第三,要求软件平台采取措施保证青少年模式下的输出内容数量与质量。比如,App平台付给内容制作者的酬金根据是否适合青少年而有所不同,不适合青少年的内容制作者获取的酬金相对要少。
第四,应进一步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要求,禁止平台递送涉黄涉暴和虚假、诱导商业广告。禁止平台设置除课程直播之外的聊天室功能。
最后,完善监管制度和强化监管力度。要求App平台提供监管机构的举报方式,使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方便、低成本地完成举报,使监管机构及时有效地获取违法线索。监管机构有义务及时对举报做出应对反馈,也可以通过突击检查等方式加强监管力度。
来源:天津日报
发表评论